公益文化在线山东报道(记录者 杨庆光 耿荣昌)我是一名公益小记者,参加了刘媛古筝培训中心在红旗渠纪念馆举办的“致敬百年 筝心向党”大型古筝公益演出,同时还有幸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。
红旗渠纪念馆的展厅,刚进门就看见一本大书在那里,上面记录着红旗渠重大工程,分别有:曙光渡槽、夺丰渡槽、红英汇流、分水闸、南谷洞渡槽、红旗渠源,上面记录着它们的地点、长度、高度、宽度、时间。
我们接着往里走,我看到了一幅幅因为缺水而干枯的面庞,往里走可以看见几个大字”想水、盼水、求水“可以想到当时他们多么盼望水的到来。
据了解,在1960年2月11日,正是农历的元宵节。黎明时分,修渠的人们响应县委号召,从15个公社的山庄村寨出发,顶着寒风,踏着霜冻,扛着工具,背着行李,用小推车推着炊具,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,急匆匆向太行山进军,要在壁立如刃的悬崖峭壁上开出一条水的路来。
他们当时用的主要工具有铁辘轳、驮架、木桶、大锤、测量仪,测量尺等。
再往前走,会看到一句令人敬佩的话“山硬硬不过决心,困难吓不倒英雄,任你山高石头硬,铁山也要钻个洞。”红旗渠的修建用了十年的时间,它是林州人民整整一代人用青春、鲜血和生命筑就的精神丰碑。红旗渠的建成,彻底改变了林州人民世世代代贫穷缺水的命运。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就是在这修建的过程中孕育而成的。
我想无论再过多少年,红旗渠精神永远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,历史是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修建红旗渠的人们,历史是永远不会忘记那些血染红旗渠的英雄们,向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!
责 编:曹 莹
审 核:崔新德
|